Posted by icdt on 2012年11月18日 in
学习,
金融,
工作 |
∞
本次培训是由张娟老师主讲的风险监控工作,这对于各个条线的员工都是一次具有现实意义的普及性教育。培训一共是四大块内容:第一部分风险监控职能定位介绍,第二部分风险监控目的、手段与机制,第三部分日常监测检査工作,第四部分主要监控工作流程。
在第一部分风险监控职能定位介绍中,张老师首先讲诉了“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全面覆盖、全程管理、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形成”三道防线”的风险管理架构。其次是“风险监控部门职能”的七大工作以及风险监控内设岗位及职责,然后是风控与其他横向部门的职能边界。其中,“七大工作”的详细内容是:
1、负责直接经办权限内涉及资产的具体风險分类工作,包括五级分类前材料核査、初审、认定等工作,对分类结果的准确性负责。
2、组织、协谓、督导辖内风险(信用风险为主)的监测、提示和报告工作.
3、牵头权限内授信客户的主体评级,超权限评级的初审.
4、向总行及总部报告辖内主要风险的监拥和分析情况,
5、负责权限内授信业务各类中介机构的准入和年审工作。
6、负责对辖内包括风险预-机制执行等在内的风险管控情况进行检査、督导;对辖内”第一道防线”的风险管理成效进行检査督导和后评价,
7、负责推进落实信贷管理计分卡.
在第二部分风险监控目的、手段与机制主要涉及三个关键词:监控目的、监控手段、监控工作机制。监控目的就是通过对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过程和结果的监控,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成效,确保信贷资产管理质量,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监控手段包括现场滚动检查、牵头或参与专项排查、非现场监控等手段。监控工作机制有:
1、总行与各单位的拫告机制。
2、总行与各单位的定期交流、工作例会机制
3、总行与各单位的工作通报机制
4、各单位内部监控和名单式管理工作机制
在第三部分日常监测检査工作中,也是分为三个内容:公司业务日常监测检查、零售业务日常监测检查、操作风险管理。对公业务的检测和检查是本次培训的侧重点,我们主要了解对公授信业务日常风险监控重点和对公风险监控的一些日常基础工作。
最后一个部分是第四部分主要监控工作流程。流程有三个步骤:
(一)对公客户信用评级:评级对象和归口管理上凡与我行已建立或拟建立授信业务关系的对公授信客户和担保客户,均纳入对公客户信用等级评定范围, 包括各类企事业客户以及同业客户;微小企业不要求进行信用评级,只办理低风险业务和便捷贷业务的小企业鼓励进行信用评级。评级方式有外部和内部评级。评级时间为集中评级,在每年4-6月,集中进行存量客户信用等级复评或集中査询外部评级结果。
(二)对公授信五级分类:分类目的是为了准确反映授信资产的风险程度,适应授信业务的精细化、差异化管理要求。分类频率目前仍采用线下分类方式,以人工分类为主。每一笔借据放款当月进行放&后首次分类,形成初始分类结果.之后按月进行,每月20日前完成本月后四类预报,每月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本月风险分类。
(三)对公授信检查要点交流
总的来说,本次张老师的风险监控工作培训“面广、线长、点到”相结合。”面广”如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监控职能定位的大方面,”线长”如三道防线的深入工作, “点到”如突出信用评级的要点、要素。
感谢张老师本次不辞辛苦为我等新行员做的如此细致入微的培训,这对于我们日后在上海银行的工作中都是受益的。
标签:风险监控
1 Comment
很有用噢,我马上要考试了,有更强版本的考试题目嘛!对公外汇